一、突然“续集”来了,我咋没准备好?
1、《百年孤独 第一季》终于看完了最后一集——还好,俏姑娘没有急着升天;那场大雨还没来,香蕉园也消失得不见踪影,马孔多似乎离风吹走的日子还很远。每一集的结尾都让我揪心不已,深怕它会像电影版《活着》那样,莫名其妙地结束在一片祥和的“天降黄花”乐观节点上。庆幸的是,这不是终章,而是——未完待续。我的天,这也太会吊胃口了。
2、想起港台把《百年孤独》翻译成《百年孤寂》,突然想起王菲的那首同名歌——歌词里“眼睛一闭一睁,只看见沙漠没看到骆驼”究竟是什么意思?脑洞大开!倒是赵本山在《不差钱》里的那句:“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眼睛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我觉得这种理解可能比王菲还要深刻点。

二、略萨:当文学批评碰上拳头
3、不过,说到对《百年孤独》的理解,略萨绝对是个高手。他居然写了本五六百页的论文《弑神者的历史》,专门探讨马尔克斯的作品——感觉比《百年孤独》本身还要厚。两人曾是好朋友,甚至打算一起合写小说,直到略萨在某个公开场合“亲切”地给了马尔克斯一顿“友情暴打”。原因至今不明,但结合略萨那堆“复杂”的婚史,可能是马尔克斯爆料了他对夜蒲的“兴趣”。总之,两人从此“各奔前程”,连合作的梦都散了。
略萨的生活比马尔克斯精彩多了——竞选总统失败,直接把过程写成了回忆录《水中鱼》,顺便自己加了点文学色彩。不过,我觉得他最接近《百年孤独》的作品是《酒吧长谈》。那才叫真爱。
三、学分之路,书也补了,人生也“补”了
4、说到我第一次接触《百年孤独》,是在大学里修外国文学鉴赏综合课。老师一周讲一本书,结果鼓励我们每周也读一本,真是“鞭策”之深。理科生们一开始就开始调侃,简直不把文学当回事——于是,我也开始“随大流”,直到考试那天,我才慌了神。最后一道题让我们分析马孔多被风刮跑的寓意啥的,我只能凭借上课时听来的片段硬着头皮胡说八道,没想到竟然意外得了高分。于是,我赶紧在假期里从父母书柜里找到盗版《百年孤独》,开始疯狂补课。
然而,这位老师的“非主流”思维可不少。她曾认真地跟我讨论过:这个世界上你看到的很多人,其实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有一次她说,在火车上,她居然发现车厢里一半人没有五官,像是“面具人”。于是她转身与一个“正常”的乘客攀谈,结果两人交换了QQ号,开始了一段长达三年的赛博“不伦之恋”。不过,当两人准备携手私奔时,她突然想起那些没脸的乘客,于是毅然决然地卸载了QQ。重装后,她试图加回那个号,却发现对方头像变了——难道他从来都不曾存在过?
四、盗版和马尔克斯:一场不打不成交的协议
5、至于为什么我当年拿的是盗版书?有个小插曲:听说马尔克斯90年首次来中国时,发现大街小巷的书店都在卖盗版《百年孤独》,气得他当场声明“150年内绝不把版权卖给中国”。说实话,这段历史让我感叹,果然名人就是名人,随便一发声都能掀起波澜。直到2008年,他才允许正版书进入中国,而他的其他小说也终于踏上了大陆的土地。你能想象吗?这就像2Pac一样,去世多年后新作不断。
五、总结:盗版也有它的魅力
6、虽然《百年孤独》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圣经”,但我觉得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它的意义都没变。这本书不仅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幻想和遐想——就像马尔克斯曾经说的:“我喜欢讲故事,而电影则是讲故事的另一种方式。” 只不过,电影版的《百年孤独》仍然在等待合适的导演来接手,而我们也在期待,那个故事什么时候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