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有人跟我说:“真正的大牛肯定最后是要闷声发财的,但是闷着闷着就闷不了了,因为这个盘子做大了的话,你相当于一个企业做大的话,前期肯定是想闷着,后期的话闷不住了,闷不住了,那肯定他就出名了,这个企业就在这个行业相当于是前几名的,闷不起来的了。使劲找项目,分析竞争,其他的都不要去研究。”,对此你怎么看?
今天的观点:
这位朋友的话提出了一个关于“低调”和“做大”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两种不同的经营哲学——保持低调的创业和品牌曝光、市场竞争中的显性成功。
从整体来看,这种观点反映了创业早期的隐秘性以及后期必须面对的公开性和竞争性。我觉得这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地方。
1、低调创业和做大的必然性
创业初期,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家确实倾向于低调行事,因为:
减少外部压力:不公开曝光可以避免过多的舆论干扰,专心做事。
隐性积累:没有过多的公开炒作时,企业能专注于产品或服务的优化,而非品牌营销。
控制风险:早期企业往往不稳定,低调经营可以降低外界的干扰和竞争对手的关注。
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规模的扩大,隐秘性逐渐变得不可能:
规模效应:做大的企业势必会有更多的外部合作伙伴、投资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公开性和曝光不可避免。
品牌与声量:一旦做大,企业就必须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品牌的曝光就不可能再“闷着”了。
竞争压力:企业做大后,也意味着面临更多的竞争。公开化、透明化有时是吸引客户和巩固市场地位的必要手段。
2、“使劲找项目,分析竞争,其他的都不要去研究”
这句话的核心是强调项目的寻找和竞争分析,我认为这有其重要性,但也不应该被看作唯一的方向:
竞争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同行和市场动态,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项目多样化和市场敏感度:但不能忽视对市场趋势、用户需求、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是跟着竞争走,还需要通过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和创新。
反思:固然“闷声发财”的低调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初期避免过多干扰,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保持低调反而可能带来错失更多机会。例如,在某些行业中,公开、透明的交流与合作反而能带来更多资源和发展机会。
结论
低调创业和做大后的曝光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创业初期保持低调可能有助于企业稳定发展,但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曝光、品牌建设以及市场竞争就不可避免了。至于“只专注于找项目和分析竞争”,这个视角虽然对创业者来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需要平衡其他方面的创新和市场洞察。成功的企业不仅仅依赖于竞争分析,还要靠创新、品牌价值、团队建设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